新闻动态
2025-02-04 19:57 点击次数:126
1992年10月12日,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正式召开。
在这之前的六个月,邓小平刚刚进行了广为人知的“南方谈话”。
在那个时期,始终在邓公身边的,是杨尚昆,他伴随邓公考察了深圳、珠海和上海。
在十四大的开幕仪式上,杨尚昆未能出席,邓小平对此感到有些忧虑,特意让杨尚昆的儿子带话回去:要放宽心。
当杨尚昆得知邓小平的传话后,他也毫不在意地说:“没什么好纠结的。”
那么,到底发生了什么呢?这两人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?
与邓小平相似,杨尚昆的生活历程充满了波澜壮阔,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,起伏不定。
两人之间相差3岁(邓比他年长),他们的真正相识是在中央苏区。然而,似乎命运早已将他们的生活轨迹交织在一起。
两人都是川渝地区的老乡,十多岁时便离开家乡,毅然投身于革命事业,从此再未见过自己的父母。
此外,两人曾在苏联留学,均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完成学业。回国后,他们先是从上海出发,随后前往瑞金,投身于军旅生涯。
从瑞金开始,两人长达六十多年的革命友谊由此展开。
那时,邓小平是红军总政治部的秘书长,而杨尚昆则是红三军团的政委兼总政治部副主任。他们的办公地点设在瑞金的金沙洲坝的“白屋子”。
1972年,邓小平回到曾经工作过的地方,经过多番努力,终于找到了当年办公的“白屋子”。
他兴奋地指着“白屋子”说道:“我(那时候)就住在这里,《红星》报也是在这个房子里编辑的。”
接着,他逐一指着,详细地说明:“这一间是总政组织部的办公室,那一间是武装动员部的办公室,这间是王稼祥主任当时的住所,而杨尚昆副主任则住在那间……”
说完,他的心境似乎又回到了往昔的时光。
1934年10月,随着第五次反“围剿”战役的失利,中央红军的主力8.6万人不得不离开瑞金,展开战略撤退。
杨尚昆和邓小平都在这个团队里。
在这个过程中,邓小平组织《红星》报的编辑团队加入野战纵队,接到了中革军委的指示,伴随彭德怀和杨尚昆领导的红三军团一起过河,拉开了长征的序幕。
在11月,他们共同经历了红军突围后最为惨烈的湘江战役。这场战斗之后,中央红军的兵力从8.6万锐减至3万余人。
后来,桂北地区流传着一首民谣:“英雄的鲜血染红了湘江渡口,江底埋藏着无数英烈的遗骨;三年不饮湘江水,十年不吃湘江鱼。”这正是对当时惨烈场面的真实描绘。
湘江战役结束后的一年,即1935年11月,邓小平与杨尚昆在战场上再次相遇,他们共同参与了直罗镇战役。
在这场战斗中,敌军的先锋部队首先攻击了直罗镇,红军则设下圈套引诱敌人深入,成功在直罗镇围困并全歼了敌军的一整个师。随即,敌方增援部队察觉形势危急,匆忙进行撤退,但未能及时脱身,其中一个团被红军追击并彻底歼灭。
直罗镇战役的胜利,为中央政府放心将革命基地设在西北地区奠定了重要的基础。
1936年10月,红军的长征圆满完成。
之后,杨尚昆脱离了红三军团,担任了多个职务,从军队到地方,从前线到后方,每个职位的任期短则几个月,长则两三年。
邓小平最初接任了杨尚昆的职务,随后正式成为129师的政治委员,从此与师长刘伯承建立了长达13年的紧密合作关系。
经过8年的全面抗战,129师最初是八路军中人数最少的一个师,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,逐渐发展壮大,实力增强,声誉也日益显赫,刘邓大军的名声也愈发响亮。
在此期间,北方局书记杨尚昆受命支持华北的抗日游击战,并多次与邓小平共同作战。
1940年8月,刘邓大军的46个团参与了八路军总部组织的百团大战。而的7月下旬,杨尚昆刚刚参加了八路军总部召开的百团大战军事会议,并在随后的战斗中积极负责动员力量,确保各方配合顺畅。
在1945年4月至6月期间,抗战胜利的前夕,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举行,邓小平当选为中央委员会成员。
两个月后,杨尚昆正式上任,担任中央办公厅主任,并在这个职位上工作了整整二十年。
在解放战争期间,杨尚昆一直在中央机关工作,而邓小平则带领部队在前线拼搏。尽管两人见面的机会不多,但他们通过书信保持了频繁的联系,彼此都在为解放战争的胜利而奋斗,最终共同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。
新中国成立后,中央办公厅的工作变得更加忙碌,涉及党、政、军、民、学等各个领域,杨尚昆将自己的角色比作麻将中的“听牌”,他表示:“办公厅的工作就像是‘听牌’,需要什么就去做什么。”
在同一阶段,邓小平脱下军服,回到故乡,积极参与新中国的经济发展。在短短两三年内,他将原本混乱的川渝地区整顿得井然有序。
1952年7月底,邓小平被调至中央,从重庆全家迁往北京,并于8月初正式获任为政务院副总理。
1956年,邓小平担任中央总书记,杨尚昆则是书记处的后补书记以及中央办公厅的主任,二人的工作关系因此变得更加紧密。
在中南海共事的13年中,他们共同经历、参与并处理了许多重要事件。
1957年11月,毛泽东主席进行第二次苏联访问,杨尚昆与邓小平同样参加了代表团。
这两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苏联的外交事务中做出了显著的贡献,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发展了深厚的友谊。
另一个值得称赞的地方是,两位都是“务实主义者”,无论什么事情都强调进行实地考察。
在改革开放的新阶段,这为经历过诸多风雨的老战友之间的紧密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1981年7月,杨尚昆被任命为中央军委常委和秘书长,次年9月又升任中央军委副主席。
1988年,邓小平在会议上认真建议,国家主席应为一种荣誉性的职位,适合由革命的老前辈来担任。杨尚昆同志正是革命的老前辈,他完全有能力胜任这一职务。
代表们一致通过,杨尚昆因此再次步入中央,成为国家主席。
在中央任职的那些年里,杨尚昆与邓小平紧密合作,都是“实事求是派”的代表。他坚定支持邓小平提出的思想要更加解放、勇气要更大、步伐要更快的观点。
在此期间,他已经多次陪同邓小平前往南方进行实地考察。
1989年,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纷纷退位,为了维护国家的稳定与长久安定,杨尚昆选择继续坚守岗位一段时间。
在1989年至1992年间,他连续四年在春节期间陪伴邓小平前往南方的上海等地进行视察。在此期间,又一项重要的战略决策逐渐形成,那就是浦东的开发。
正是由于这一决策,使得上海这个在深圳等经济特区崛起的背景下显得有些失落的“东方巴黎”终于焕发出新的生机。
1992年1月至2月,邓小平在南方考察期间,曾在广州与杨尚昆一家进行了会面。
两家人相处得非常融洽,杨尚昆的次子杨绍明是一位摄影师,曾为邓小平拍摄了十年的照片,那时他刚刚担任全国摄影家协会的副主席。
邓小平得知此事后,幽默地对杨尚昆说:“这样一来,你们杨家就有两位主席了!”
话音刚落,两家人便相视而笑。
之后,杨尚昆全程陪同邓小平进行南方考察,先后访问了深圳、珠海和上海。在此过程中,邓小平发表了多次重要讲话。
两人停留在最后一站上海,一起庆祝了春节。
在这段时间里,邓小平的办公室、接待室和卧室的灯光常常是整夜亮着的。
不久之后,广为人知的“南方谈话”便问世了。杨尚昆返回北京后,积极促使中央对其进行整理和传播。
在这一年,邓小平已经88岁,杨尚昆则是85岁。
在同年十月,党的“十四大”即将召开之际,中央做出了杨尚昆全面退位的决定。
在10月12日的“十四大”开幕式上,杨尚昆并未出现在会场,这让邓小平感到有些不安。他特别拜托杨尚昆的儿子回去向父亲传达,希望他能够放宽心。
杨尚昆对此表现得相当淡然,他表示:“没什么值得忧虑的。”
到此时,杨尚昆和邓小平在各自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,已经建立了超过60年的友谊。在改革开放的新阶段,二人相互信任,紧密合作,保持高度一致,形成了深厚的革命情谊。
邓小平于1997年2月19日在北京去世,享年93岁。
一年半之后,1998年9月14日,杨尚昆也去世了。
虽然如今这位伟人已离世,但他们之间的革命情谊以及在相识、相知和共事的六十多年里,为中国的革命、建设和改革所作出的贡献,永远都将受到人们的赞颂。
#冬季旅游去哪里#
Powered by 欧宝app体育官网下载安装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